企业集团实施产融结合,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模式并合理地控制两种资本的比例。这是大型企业发展的重大课题。 随着大型国有企业集团的产融结合逐渐升温,一些民营企业紧随其后。产融结合即产业部门与金融部门在资本、资金、人事等多方面相互融合、同生共长,其根本在于产业与金融资本的融合。其中,产业资本指制造企业、运输企业、商业企业等非金融企业所持有的资本,金融资本是指银行、保险(放心保)、信托、证券、基金、风险投资机构等金融机构占有和控制的资本。产融结合有多种模式,解析其具体案例有助于企业选择适合自身发展战略的模式。 三种发展模式 结合我国的现实国情和资源垄断型企业的特点,集团企业在产融结合的发展模式上,一般可以归结为服务内部型、参股投资型和独立发展型。所谓服务内部型,即金融板块主要为集团内部成员服务,以提高集团内部的经营效率为目的。其最常见的有财务公司、自保公司等形式,国外的BP等采取的就是这种模式。所谓参股投资型即对金融板块的投入以参股其他金融机构为主,但不以控制其他金融机构为目的,亦不干预其日常经营管理,只是通过参股获得分红或资产增值收益。其以分享金融行业相对较高的投资回报为目的,金融产业只是主业发展的补充。在具体操作中,集团内也可能会有专门的机构对金融股权投资进行统一管理。国内的宝钢集团是这种类型的代表。所谓独立发展型即将金融作为一个独立的产业进行发展,甚至将金融作为集团的重要业务板块之一。其在股权结构上处于绝对或相对控股地位,但和集团其他业务的关联度不高。在金融板块内部,又可能会涉足多个子行业,通过发挥各个子行业间的协同效应,将金融板块做大做强。国外的GE、三星等目前比较类似于这种模式。 这三种模式并不是彼此独立和排斥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可能在各种模式之间进行转化。如GE最早以金融租赁起家发展金融业务,三星最早收购财险公司为母公司提供运输保险等,一开始发展金融业务均以服务内部、促进产业发展为主;后来在积累了较多行业经验、较为雄厚资本和人才实力后,才转而将金融板块作为独立的业务板块经营。另外,企业也可以根据自身的业务特点和发展战略,将不同的模式有机地结合起来。中国宝钢集团在产融结合的发展过程中,就将这三种模式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在内部,通过财务公司实现现金集中管理、加强资金运用效率;在外部,则以华宝信托为平台,广泛地进行外部金融企业的投资。其外部金融业务中,信托、基金和证券业务采取的是控股、独立发展的模式;而银行、保险等业务,则以参股其他大型金融机构为主。 产融结合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为企业集团和产业经济发展带来诸如培育企业集团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投融资效率、创造协同价值以及公司治理效应等诸多效益,也可能带来一定的风险,包括金融产品价格波动、财务风险、公司治理风险、泡沫经济等。企业集团只有在基于企业自身条件的基础上,正视上述问题,借鉴相关的案例,选择合适的发展模式并执行正确的发展战略,才能取得预想的效果。 产融结合的作用与类型 工商企业在大型化、国际化的过程中,不仅需要融资和投资渠道,更需要将资本多元化,在风险和收益之间寻求积极的平衡;而金融企业也需要工商企业的资本参与,保证其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因此,产融结合发展到一定阶段,会出现大型企业集团和金融机构之间的股权关联等发展模式。当工商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时,为了进一步巩固和加强自身地位,其经营领域会向外扩张。这种扩张最突出的表现是向金融领域的拓展。 分析概括国内外产融结合的发展与案例,对产融结合的类型可按如下标准划分: (1)根据在融资过程中不同经济主体间的关系,可以分为市场主导型模式(以美国为代表)、银行主导型模式(以德、日为代表)和政府主导型模式(以韩国为代表)。在我国,具体体现为首先由产业资本向银行业参股,其次由产业资本向证券公司和信托投资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参股,最后是金融机构向企业参股。(2)按照控制主体的不同,对于企业集团的产融结合模式可以划分为参股现有的金融机构和组建财务公司两种。(3)按照各经济部门(政府、金融机构、企业、个人)在产融结合中的金融交易关系和作用不同,可以划分为以下产融结合模式:①政府主导型——以行政计划取代市场机制来分配金融资本和实物资本,政府在社会资源的配置中起重要作用;②企业主导型——企业以融资为目的开办金融机构;③银行主导型——以法人资本为核心,以限制竞争追求协作来实现效率,以较强的政府干预和健全的法制来推动经济增长;④市场主导型——金融市场在社会储蓄的汲取及向投资的转化过程中起基础性作用,任何金融机构都是市场的参与者,不存在明显的融资成本优势。 |
下一篇:产融结合的经济内涵和法律界定
| 京ICP备15043282号-1 | 中关村产融合作服务平台 中关村产融合作与转型促进会 | 地址: 北京市安翔北里11号中关村科技园北京创业大厦C座 | 电话:010-57280313 |
Copyright © 2025 中关村产融合作与转型促进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