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资料

【回顾】中关村科技园区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研究

日期:05-19 作者:研究部- 小 + 大

1 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发展历程简述

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发展经历了电子一条街、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中关村科技园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4个阶段。

1.1 电子一条街(1983年1月~1988年4月)

中关村园区发展的雏形阶段。民营和集体经济企业聚集白颐路,以“自筹资金、自由组合、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模式创办以电子信息为主、以企业为市场主体的科技企业,在该阶段尚未形成园区概念。

1.2 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1988年5月~1999年5月)

中关村园区发展的起步阶段。1988年5月,国务院批准建立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由海淀试验区、“一区三园”,并逐步扩增至“一区五园①”,空间规模保持100 km2,出现了上地信息产业基地、昌平产业园、丰台产业基地、电子城科技园等一批代表性园区。

1.3 中关村科技园区时期(1999年6月~2009年2月)

中关村园区发展的建设阶段。1999年8月,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管理委员会更名为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从“一区五园”逐步拓展到“一区十园②”,空间规模达到232 km2,代表园区有中关村西区、中关村软件园、中关村生命科学园、永丰产业基地、中关村环保科技示范园等专业园及清华科技园、启迪科技孵化器、留创园3类创新基地。

1.4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2009年3月~至今)

中关村园区发展的提升阶段。示范区由“一区十园”扩至“一区十六园”,空间规模拓展至488 km2,国务院明确示范区以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为目标,代表园区有未来科技城、海淀翠湖科技园、石景山保险产业园、密云开发区、平谷物流基地、通州光机电基地、大兴新媒体基地等。

2 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发展新形态及存在问题

随着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发展,园区形态由专业园、特色基地逐步发展到产城融合、生态宜居的创新社区形式,园区发展已从企业集聚为重心过渡到以产业集群为核心,正向以创新集群为核心的创新社区发展,形成了一批产业特色鲜明、高端要素聚集、服务体系完备、生态友好的新型园区。

2.1 中关村科技园区主要类型

(1)特色产业园区。提升园区产业承接能力,落地高精尖项目、重点产业以及重大企业,聚集行业领军人才、领军企业、科研和公共服务平台,如中关村软件园、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园等。

(2)研发创新园。聚集人才、科研院所,搭建一大批成果转化、人才创业、创新服务的平台,承接高校院所央企成果转化,如清华科技园、高端人才创业基地、北航国际航空航天创新园、北理工国防科技园等。

(3)创新创业社区。发挥中关村“双创”资源优势,以满足创新创业多元化需求为目标,如中关村创业大街、中关村智造大街、昌平回+双创社区、You+公寓、创业公社等。

(4)科技新城。以宜居宜业、产城融合的形式,驱动区域经济社会创新发展和产业集聚,如未来科技城、大望京科技商务区、长辛店生态城、房山科技创新城、延庆创新家园、密云生态商务区等。

(5)改造更新园区。通过盘活利用老工业基地或者“腾龙换鸟”的方式,存量资源的改造升级而形成的园区,如798艺术区、“新华1949”文化创意产业园、首钢西十筒仓创意广场等。

2.2 中关村科技园区发展存在问题

从宏观层面来看,一是园区管理体制方面,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统筹协调职能发挥不充分,再加上分园管理体制不完善,缺乏总体的规划调控引导;二是在分园联系方面,由于缺乏相应的利益协调机制,抑制分园之间的资源流动和分享,不利于园区开放、共享、协同发展。

从园区层面来看,一是园区品质和服务企业水平有待提高,尤其是郊区县园区,园区基础设施以及相关配套、公共服务平台等不完善,难以吸引高精尖项目、领军企业落户园区,实现园区转型升级,也不能真正起到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优化空间布局的作用。二是园区之间分散发展,沟通交流协作较少,缺乏完善的协作机制,并不能实现资源共享,不利于园区的高端化、特色化、协同化发展;三是园区一级开发、基础设施等相关园区建设项目由于资金需求量大且盈利性不足,再加上民间资本投资园区建设项目本身存在融资渠道少、融资成本高等问题,使得园区的开发建设仍以政府、国有企业为主,民营企业参与较少;四是园区原有的产业、存量资源存在改造升级难度大、成本高的问题,不利于园区的转型发展。

3 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发展政策建议

根据《关于推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一区多园统筹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按照产城融合、智慧生态、宜居宜业的发展要求,聚集高端产业要素资源,以创新发展为驱动,推动园区统筹协同发展,实现高端化、差异化、特色化、协同化发展格局。

3.1 强调并发挥中关村委员会的统筹协调职能

一是加强中关村管委会对各分园在发展中遇到的疏解非首都功能以及金融、人才、创业、规划建设等方面的重大政策需求和问题的统筹指导,并研究制定各项配套政策,完善创新创业服务环境,推进分园协同发展;二是发挥中关村创新平台跨层级、跨部门资源整合作用,强化中关村管委会的政策联动和信息统筹;三是建立分园之间的利益协调机制,解决企业由于在不同园区产业转移、一企多址等情况导致的税收收入分享等问题,促进产业集聚园区,特色化发展。

3.2 鼓励自持载体建设,增强产业承接能力

鼓励园区开发建设公司以扩大自持物业面积、厂房楼宇代建、土地入股、先租后卖等方式获得产业载体,增强园区产业承接能力,提高融资和多元化运营能力,促进园区实现专业化、平台化和可持续发展。

3.3 搭建公共服务平台,提升园区品质和服务水平

支持特色园区联合高校院所、领军企业、产业联盟、创新平台等主体搭建技术研发和中试、检验测试、展览展示和商业推广等公共服务平台,支持平台通过园区合作、资源共享、协同创新等方式向园区内外企业开放共享,提升园区品质和服务水平。

3.4 开展园区对接活动,促进园区协同发展

围绕土地开发模式、园区建设管理、特色产业领域、平台服务运营等方面,以组织开展园区交流互访、座谈讨论、专题研讨、考察培训、产业对接、平台共享、园区联盟等方式搭建特色园区深度交流合作平台,促进分园之间互补合作,探索建立多园互动、辐射周边的园区链协同发展长效机制,促进园区之间产业有序转移和要素高效流动。

3.5 鼓励民间资本投资,优化开发建设模式

鼓励分园建立统筹园区开发建设的市场化主体和融资平台,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园区开发建设、相关基础设施等项目,发挥民营企业创新性、积极性等优势,创新园区开发建设模式,同时可以为园区的发展建设提供多种融资渠道,增强园区发展活力。

上一篇:中国产融结合实践的发展历程

下一篇:理论| 学习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逻辑

| 京ICP备15043282号-1  |   中关村产融合作服务平台 中关村产融合作与转型促进会  |  地址: 北京市安翔北里11号中关村科技园北京创业大厦C座  |  电话:010-57280313  |  

Copyright © 2025 中关村产融合作与转型促进会 版权所有


首页
分享
留言 搜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