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资料

产融协同——制造企业转型升级制胜之道

日期:08-17 作者:秘书处- 小 + 大

中国的融资租赁业仅有30多年的发展历史,虽然近年来在企业数量和业务规模等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但租赁渗透率与发达国家仍有一定差距,整体来看行业发展水平相对较弱。在当前去杠杆的大背景下,资金端收紧,企业风险上升,业务难度和业务风险加大,融资租赁企业应该如何健康持续的发展,是一个大家都在探索的问题。

基于国内的经济环境,金融脱媒、混业经营、模式创新等一系列新趋势正在颠覆传统金融格局,为产业发展金融业务带来了巨大的外部机会。新世纪以来,我国产业和金融的融合进入蓬勃发展阶段,装备制造业金融市场从2007年开始步入快速增长轨道,当前国内环境和形势在“产业+金融”复合型发展上面临新的机遇,产融结合已成为中国装备制造企业商业模式转型的关键环节。中集融资租赁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志武结合中集租赁的发展实践,分享了中集集团产融结合的战略路线及风险管理。

一、产融协同的国际经验

国际产业集团开展产融结合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尤其是金融服务已经成为国际著名装备制造业价值链的重要环节和主要业务组成。

这些集团的产业金融资本占集团投资资本(总资产)的比例相对较大,能够支持整个集团的业务开展,金融部门为集团贡献可观利润,且具有长期较高水平的资本回报率。

对比标准普尔500指数的回报率,拥有厂商金融服务的装备制造集团 10 年股东复合回报率相对更高,侧面证明通过金融部门对集团的资源有效利用提高了股东回报率。当今形势下,金融部门已成为这些产业集团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产融结合也成为这些国际著名装备制造商的重要战略业务支柱,这些企业集团也在经济周期后通过产融结合的战略成功实现突破。

以卡特彼勒为例,始终专注于全球的工程机械、矿山设备、燃气发动机和工业燃气轮机制造,专注于自身产业领域的创新,以卓越产品与服务,在产品全生命周期内帮助客户成功,并成为标准普尔500前100强。

卡特彼勒以融资租赁服务作为纽带,驱动基于存量资产的后市场服务业务,通过后市场的控制,实现企业产业链的深化。同时通过金融服务提高产品市场份额,保障设备价格稳定性,加快全链条资产周转,通过高质量、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实物产品做到更好的金融业务风险管理。通过产融协同这一战略举措,卡特能够更好地控制二手市场的价格与残值,从而在融资租赁这一业务领域占据重要地位。卡特彼勒将产融协同作为企业的核心战略,以拥有核心技术装备为基础,以金融服务为纽带,以存量资产后市场服务为重心,实现产品市场的竞争优势和稳定增长。

能够将金融服务植入企业的战略定位是非常不容易的,对战略的重视在融资租赁企业的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卡特彼勒做到了这一点。卡特彼勒认为,金融服务不仅仅是促进销售的手段,也是控制存量、黏住客户的重要方式,更是改进财务、增加盈利的有效工具。金融服务这一战略定位是卡特彼勒集团整体战略和商业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纵向价值链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另外,卡特金融构建出与集团制造业务相匹配的金融业务线,与集团垂直行业直接对接,通过金融业务的设置,稳定平滑了经济周期给集团整体业务带来的影响。在风险管理方面,卡特彼勒金融建立了以信用风险管理为核心的风险管理制度体系,通过对租赁物的资产管理,做到更好的风险控制。

卡特彼勒的模式是非常具有自身独特性的,其他企业无法复制模仿,但是各企业可以借鉴卡特彼勒在产融协同这一战略上的经验。

二、中集租赁的产融协同实践

中集集团于1980年1月创立于深圳,由招商局与丹麦宝隆洋行合资成立,是改革开放后最早一批成立的合资企业。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中集集团基本形成三大产业生态圈——能源产业生态圈、交通物流产业生态圈和金融产业生态圈。通过产业生态圈的建设,可以对客户实现“制造+服务+金融”的一揽子服务,这是中集集团的整体战略规划。

从交通物流产业生态圈来看,中集从制造、仓储、运输工具(包括车辆、船舶和集装箱等)整个产业链为客户提供交通物流方面的装备和服务;能源产业生态圈方面,从钻井平台、运输船到天然气的气库以及储备站及运输设施等,都是融资租赁业务的装备,这些业务也在全球占据了很大的市场份额。

中集集团从成立之初便具有国际化的血液和基因,现今也呈现出全球化的发展态势。而中集融资租赁公司依托集团全球化运营网络和多元化产业格局,与集团各产业联合营销,向客户提供装备+金融服务的“一站式”解决方案,为集团全产品线的全球客户提供专业服务。

融资租赁的战略取决于集团整体的战略,中集租赁的产融结合是依托集团的资源和客户群,利用集团的资金系统和营销渠道,通过融资租赁这一模式对整体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对风险进行有效管控,达到最大的客户价值和企业价值。产融协同这一战略路径是经过多年的探索和讨论得出的,中集集团复杂的产品线这一产业特点,决定了中集租赁在和集团内产业协同方面难度相对较高。一系列看似截然不同的产品线,从设备到客户,做到相应的匹配需要很多尝试。企业在考虑产融协同这一战略时,需要考虑能否对资源进行有效的利用,能否进行独立的风险管控以及合理把控周期叠加等问题。

通过产融协同,实现客户、金融部门、产业部门和产业集团共赢的商业模式。产融协同能够最大化客户让渡价值,使客户享受“制造+金融+服务”整体解决方案带来的价值提升和成本降低;金融部门则依托优质客户获取金融利润,协同产业渠道,降低营销成本,依托厂商背景提升资产和风险管控能力;产业部门能有效黏住客户,扩大有效需求,提升销售利润,提高竞争能力;最后,通过产融协同提升集团整体竞争力,优化资产负债组合,获取制造、金融、服务多环节利润,达成集团与客户共赢的商业模式。中集租赁在产融协同的战略规划上,以创新的商业模式,通过技术设计、金融服务双优势驱动,在没有任何固定性资产投入的条件下,整合价值链资源优势,为客户创造价值,服务中集集团产业升级转型,基本搭建起对接中集集团制造板块的金融业务线。

以集装箱以及船舶等业务为例,此类设备都是强周期性的产品,如何把握行业周期更好地规避风险、更好地开展融资租赁业务需要不断探索和总结。中集租赁在集装箱板块的客户有一半左右是国际集装箱租赁公司,另一半是航运公司。因此,在这些业务中,中集租赁只开展一些替代性的业务解决方案,避免与客户直接竞争,造成客户丢失。风险方面,集装箱设备由于原料是钢材,相对较为保值,但是面对的客户风险较大,客户出现问题之后的各种成本可能会大于集装箱的残值,因此通过追索的方式相对更多。另一个模块化业务是以集装箱的方式来建造酒店、住宅、酒店式公寓等建筑,建造成本以及建造时间相对有一定的优势,因而中集租赁在一些国家也通过“投资+融资”的方式与当地的一些公司合作开展这些业务。

中集租赁现在的发展路径是根据国内外的发展趋势,综合集团的现有资源,认清中集优势,利用产业分工体系,通过合理外包机制,形成行业上下游优质增值服务的能力,去更好地服务于客户,实现更高的企业价值。

三、产融协同的风险管理

在产融协同方面,卓越的风险管理是产融结合成功的关键保障。成功的产融结合风险管理,需主动借鉴金融产业成熟风险管理技术,更重要的是充分发挥融合产业的能力。

产融结合的双重属性对采用何种风险管理框架提出了挑战,中集租赁通过研究巴塞尔协议和COSO理论,最终构建出以COSO理论为依据,以国内内控指标作依托,借鉴巴塞尔协议中风险识别和测量技术, 以准备金、风险缓释技术为手段, 以资本为最后防线的风险管理理念和体系。在搭建风险管控体系方面,把租赁公司单独设立为一个风险管控中心,坚持风险独立判断的原则,实行全面和全员风险管理,而不只是信用审核;在风险管控体系上,持续优化完善自身风控能力,通过行业专家法等提升企业对行业的理解,加深对客户群的了解以及深化对租赁物的控制;切断风险传导,建立自身独立的业务体系,同时通过租赁资产规模的控制,降低资产负债率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中集租赁的风险管理体系既有信贷金融服务又有融资租赁服务的属性,与中集集团各个产业的发展、行业周期等紧密相关,具有多元资产组合的管理特征。在过去几年中,中集租赁通过主动借鉴、应用银行业成熟的风险管理技术,结合租赁业务和中集集团的产业特点,逐步形成了具有中集特色的风险管理体系。

在风险方面,除了传统意义上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外,还有一个战略风险。融资租赁行业的传统风控可能更关注于客户风险方面,但是战略风险可能是所有融资租赁企业面临的最大风险。集团整体的战略决定了企业可以取得的资源与支持,不同的集团在定位方面可能有所不同,但在整体会与资源相匹配,各方面的约束条件可以设定企业的发展方向,集团整体的战略影响到租赁公司的业务发展。

中集租赁在行业授信上,通过调整总体风险偏好和分业务线授信政策,区别出每年的行业风险度。在操作风险上,通过设立风险管理三道防线——业务部门根据设定的战略、政策和风险参数执行风险暴露的日常管理、控制和报告职责;中后台职能部门以风险管理委员会为核心领导,提供风险管理的指导和独立分析,并通过相关技术手段来预测、预防、管理风险;内部稽核,独立于第一道和第二道防线,检查和保障流程以及控制的有序高效,是抵御风险的第三道防线。另外,还需要加强宏观研究和有效运用财务管理工具,合理规避市场风险,积极主动管理流动性风险,实现资产负债总量与结构的平衡。

各种风险都有对应的措施,企业应当从组织架构结合IT系统形成风险管控的保障,逐步完善有效的风险管控组织体系,并加强对下设公司、机构的管控,提升风险管理技能,打造专业队伍。(中集融资租赁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志武)

上一篇:团十八大召开,怎样做好共青团工作?习近平这样说

下一篇:借力产融结合平台 助推企业持续发展

| 京ICP备15043282号-1  |   中关村产融合作服务平台 中关村产融合作与转型促进会  |  地址: 北京市安翔北里11号中关村科技园北京创业大厦C座  |  电话:010-57280313  |  

Copyright © 2025 中关村产融合作与转型促进会 版权所有


首页
分享
留言 搜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