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随着2020年渐入尾声,“十三五”也临近收官之时。 即日起,“创新创业中关村”推出系列策划——《回眸“十三五”》,以特别报道的形式,精彩展现中关村创新创业主体五年来在生物健康、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各产业领域,不断加大研发投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所取得的不凡业绩。 下面,请大家看看中关村示范区生物健康产业的“十三五”成绩单吧! 高端医疗设备国产化进程加速,靶向药物研发硕果累累,智慧医疗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十三五”期间,中关村示范区生物健康产业快速发展,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产业结构更加完善,培育了一批充满生机的前沿技术企业。 过去的五年,是极不平凡的五年,是砥砺奋进的五年,是突破创新的五年。 2019年,中关村示范区拥有生物健康领域企业2300余家,产业规模达2584亿元,同比增长15.6%;研发经费投入181亿元,四年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10%;专利申请量3584件,四年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8.9%…… 一串串数字背后,蕴藏着中关村生物健康产业蓬勃发展的巨大动能,也彰显了中关村持续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向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和创新高地迈进的坚定步伐。 从0到1,自主创新步入“收获季” 今年9月,一位91岁高龄的骨折老人顺利做完了右股骨颈骨折微创经皮闭合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手术,而辅助医生进行手术的,就是由天智航自主研发的骨科手术机器人——“天玑”。 骨科手术对精度要求极高,手术机器人的辅助不仅可以提高准确率、缩短手术时间,更具有创口小、出血少、康复快等优势。作为国内医疗手术机器人的开拓者,天智航始终坚持将创新意识融入技术研究、产品开发和制造的每一环节,成功研制出国际上唯一能够开展创伤骨科、脊柱外科手术的“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已在全国80多家医疗机构完成8000余例手术,造福了众多患者。 “自主创新始终是国产医疗器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我们会继续加大研发投入,普及智能骨科手术技术,为国产高端医疗装备自主可控不断助力。”天智航董事长张送根说。 2020年7月,天智航在科创板成功挂牌上市,成为国内首个上市的手术机器人企业。 过去五年间,我国生物健康产业步入发展的黄金时期,加快实现自主创新已经势不可挡。在中关村,还云集着华科精准、柏惠维康、术锐等一批创新医疗器械研发企业,始终把打破技术壁垒、掌握关键核心技术作为创新驱动的突破方向,在高端医疗器械国产替代的征程上稳步迈进。 除了智能手术机器人这张“金名片”,在另一个赛道,创新药物研发同样表现抢眼。 长久以来,在我国上市的抗癌药物主要依赖进口,而一款诞生于中关村的抗癌新药则成功打破了这种“只进不出”的局面。 历经2600多个日夜的研发,2019年11月,百济神州自主研发的BTK抑制剂泽布替尼,通过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上市,成为第一个在美国获批上市的中国本土自主研发抗癌新药,实现了中国原研新药出海“零的突破”。 作为一款靶向药物,泽布替尼可用于治疗包括套细胞淋巴瘤在内的多种B细胞恶性肿瘤,84%接受治疗的患者达到了总体缓解。 做中国自己的创新药,百济神州在创立之初便目标明确。“泽布替尼成功出海,是近年来我国创新药产业崛起的又一力证,代表着我国的生物医药企业已经拥有充分实力,为本土患者研制国际一流品质的创新好药。”百济神州中国区总经理兼公司总裁吴晓滨满怀信心地说。 由“追赶”变为“并跑”甚至“领跑”,中关村用自主创新为我国生物健康产业的发展筑牢了根基,加速驶入“快车道”。 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关村企业在靶向药物、新型联合疫苗、抗体制备、介入植入材料技术等多个领域掌握了技术主导权。以重大肝病领域药物为研发核心的华辉安健,开发了具有全球知识产权的抗乙肝单抗新药HH-003,被视为“乙肝患者的福音”;博辉瑞进自主研发非交联细胞外基质源生物材料,成为全球第二家实现非交联细胞外基质源生物材料产业化和全线产品布局的企业;乐普医疗于2019年推出完全可降解支架,成为我国唯一一款在用的可吸收支架产品…… 截至2020年11月,中关村已累计获批生产的一类新药7个,近20家企业的一类新药品种进入临床二期;累计获批25个创新医疗器械,约占全国三分之一。 精耕细作,打造硬核产业集群 深耕生物健康产业,中关村既有得天独厚的先天优势,也有时代赋予的后发之力。 2010年,爱博诺德创始人解江冰扎根中关村,投入到眼科手术所需的生物材料——人工晶体的研发攻关中。经过四年的探索,爱博诺德打造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软性折叠人工晶状体,被国际上命名为第三代非球面技术,以高质量、低价格的优势迅速打入高端医疗器械市场,为无数白内障患者带来了光明。 “虽然我回国创业不是最早的一批,但却恰逢其时。当初,我之所以选择中关村,最看重的就是中关村成熟配套的创业支持政策和医药科技企业聚集的环境氛围。”解江冰感慨地说,“初创期间,中关村提供了一系列融资、政策、场地、人才引进方面的支持,为我们解决了燃眉之急和后顾之忧”。 对于生物健康企业来说,成功是创新、集聚、产业环环相扣的结果,不能一蹴而就,也不可“孤军奋战”。 在中关村,一南一北,有两个生物健康产业集聚区:以亦庄、大兴生物医药基地为核心的南部高端产业基地和以中关村生命科学园为核心的北部研发创新中心。在科技部生物中心全国生物医药园区评比中,中关村示范区连续多年综合竞争力全国第一。 近年来,生物制药领域前景广阔,新药创意和技术层出不穷。但是,药物从实验室到上市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很多公司虽具备研发能力,但却缺乏开发和生产的能力。 昭衍生物是一家专门从事生物药物开发的CDMO企业,能够为新药研发企业提供从细胞株构建、可行性研究、质量检测、中试到商业化生产的一站式服务。 “现在,研发企业只需提供一个分子序列,我们就可以完成新药上市前的全部过程。”昭衍生物全球首席运营官陈葆鲁说。 在医疗器械检测服务领域,水木医疗搭建了国内首个面向市场的医疗器械全链条专业服务平台,专门为医疗器械研发企业提供市场空白的非功能性检测服务,为在研国产医疗器械产品“找找bug”,并提出专业的修改建议,打通了创新医疗器械产业化“最后一公里”的难题。 13家技术转移服务平台、41家开放实验室、24家生物健康领域孵化器,6个生物医药特色园区……中关村生物健康产业集聚效应显著,服务体系完备,为企业提供从孵化转化、研发、工程化、中试、生产代工到园区落地的全链条、全方位服务。 “我们的药品制造工艺就源自附近的高校,隔壁邻居企业就是我们的客户。中关村生物健康产业的全链条正在形成,研发企业能够和CRO(医药研发合同外包服务)、临床机构、基因检测等合作伙伴通力合作,携手并进。”诺诚健华联合创始人崔霁松说。 创新引领,赋能智慧医疗体系 远程医疗、AI诊断、医疗语音录入、疾病风险预测、无接触服务……在智慧医疗领域,中关村也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涌现了一批新技术新产品,扶持了众多新模式新业态。 推想科技是我国最早将人工智能应用于医学影像领域的企业之一,也是全世界唯一一个拥有中国NMPA、欧盟CE、日本PMDA、美国FDA四大认证的AI医疗公司,获得了全球多个主要医疗市场的准入资格。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初期,推想科技率先在国内推出了针对新冠肺炎的AI产品——肺炎智能辅助筛查和疫情监测系统,并直接在武汉抗疫一线得以应用。此后,这款AI产品不仅在国内50多家医院落地战“疫”,还进入北美、欧洲、日本等20多个国家的医院协助抗击疫情。 随着全民健康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人类健康共同体的命题催生了更加多样化的医疗需求,生物健康产业迎来“逆势爆发”时期。 “我们相信,AI技术等新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打破医疗资源不平衡的局面,让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从而为中国乃至世界建设智慧医疗和公共卫生体系贡献力量。”推想科技CEO陈宽说。 云知声“智能语音电子病历系统”是另一个“跨界融合”的典型。今年2月初,“智能语音电子病历系统”由上海第一批支援武汉的医护人员带到前线,让戴着厚厚的口罩和橡胶手套,穿着笨重的防护衣的医护人员解放了双手。 随后,云知声陆续上线“防疫机器人”“无接触智能电梯”“智能在线教育解决方案”等多款人工智能防疫产品,被应用到北京、上海、湖北、山东、福建、广西、四川等地。 这一切融合的背后,源于中关村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5G等前沿技术领域的深厚积淀,为生物健康产业开辟了新的路径。截至2020年11月,中关村累计获批AI医疗III类医疗器械注册证4项,居全国首位。 “十四五”期间,中关村示范区生物健康产业将继续加快关键技术产品的突破和关键设备的国产化替代,增强供应链的弹性和韧性,在医用原材料领域实施技术攻关,不断加强基础研究投入;不断推动医企、医工协同创新,完善转化、孵化服务体系,持续转化前沿创新产品,实现创新链协同;大力支持研发和生产服务平台建设,提高研发生产效率,完善产业配套,为中关村生物健康产业“全面开花”不断加码。 |
| 京ICP备15043282号-1 | 中关村产融合作服务平台 中关村产融合作与转型促进会 | 地址: 北京市安翔北里11号中关村科技园北京创业大厦C座 | 电话:010-57280313 |
Copyright © 2025 中关村产融合作与转型促进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