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观摩了读懂新三板和中信建投联合举办的中国新三板投资者大会,听了内行人讲话,催生了我的一些观点。 先说个人看法:新三板里确实有很好的机会,但只适合少数人。 1)那种完全价值投资,基本完全忽视股价波动收益,或者根本不懂技术指标;1年调一次仓,只押某些公司,他们团队三到五年后表现的; 2)如果是个人投资者,大概是35-50岁比较合适,以自己或者同类的钱为主,不能用普通人的散钱,年轻人不太适合; 3)如果是机构,那以产业/PE/VC/信贷出身的人占多为宜;丰富的二级市场经验暂时不重要,甚至为负。 1、新三板为啥这么惨 其实很好理解。 A股是限制卖家进场,随便一个人都可以买。新三板是限制买家进场,随便一个企业都可以卖。 A股,是卖家特权,只要拿到这个特权,随便垃圾都可以卖个高价。新三板是买家特权,你能过了这个门槛,满地便宜货可以捡。当然这些是相对的。 那么惨也就很好理解了:从成立之初,500万的门槛就没降过,来回就是那点儿钱。但挂牌企业,从1000多家涨到接近1万家了。 能不跌的很惨? 昨天上来听到几位业内人士发言,居然首先都是庆祝新三板活下来了,接着感谢还有这么多人到场,给了很大信心,等等。 再一听就懂了。首先是得活下来,然后才能有机会、有力量,一点点的推动接轨。国家政策算不得数,关键还是具体文件,官僚们出一份文件,可就不想改。得许多人抬着请着骂着,或许能动一下。就像院线大亏损,就批了很多新电影;电视台收入暴跌,就又批了许多日剧。滴滴不出来,出租司机怎么闹、公知怎么喊,处长们只能装作没看见 -- 一去对话就等于把自己扔到枪林弹雨中了。 跌成这样了,PE/VC们还有券商们就开始运动成立基金进场。这是适合他们的地方。也听出他们的意思来了:医药、TMT、VR、物联网等行业苗子;一些高增长的新创企业,但懒得去A股排队或者海外折腾的;一万家里还是有那么几百家相对很值得看、目前很便宜、未来可能做的很大的。尤其是现在忽悠功能废了,企业和券商还坚持上的,多半都会滤一遍,也没那么多坑爹跑路货了。 对于放宽个人门槛到300万、或者100万,就有点小矛盾了。都想着自己先吃饱、布好局再放,哈哈。所以感觉短期内这个不会放开,等募完资、布完局了,大概率水到渠成。 2、适合什么样的个人投资者? 当然首先得是价投,而且还得过500万的门槛。 然后就是能力圈和舒适圈要合适。怎么从万家企业中挑?据说有过研报的才1000家。 VC/PE们有他们的专长圈,新药、VR等等,多数个人投资者可能抢不过。但他们的舒适圈以外,应该有些意思。 一个时代的操盘手,有一个时代的舒适圈。听一个主讲人说,十年前和大机构聊,大机构对市值70亿的茅台、市值30亿的苏宁,嗤之以鼻,觉得是垃圾,觉得太贵太贵了。我听完的感觉是是:那时大机构的舒适圈或者判断标准,是国际对标的,是他们MBA教材上的案例。拿国内企业一卡,这里不舒服,那里不爽,等看完了,已经勾出来太多减分项了。再一看居然也拿到国际级的市盈率,靠,市场眼瞎了,这么多减分项看不见?!(因为自己做信贷时也漏过一个当时请求贷款几十万,按内部规定拒掉了,但后来市值百亿级了,事后复盘,就能理解自己或者机构局限了). 那么在新三板最如鱼得水的,可能是类似这种人:十年以上实业或者实业圈子经验,眼看着多波起落,扫一眼凭本能凭常识,就能决定是否有必要多看看,还是直接放弃。昨天下午一位上台演讲的新三板个人投资者大牛,讲话中听起来就很像,他发言中没有资本圈常用的专业词汇,但那份哎呀这辈子赶上这次捡宝不容易啊 的心态还是能听出来的。 如果是A股套路出身的,想了想,除非少数一上来就搞价投,从不关心指数,否则我觉得还是别试了,真不是一个玩法的。就是懂行业、挖企业、看团队,做的住冷板凳,只关心,嗯,这个团队不错啊,五年业绩估计能翻2番。 行业内算不算相对最优、5年业绩能涨多少等等,应该是新三板市场投资者最关心的。要是关心别的,就不如去A股了。 以上仅为个人听完会议的感想,其他了解不深、准备不足,仅供参考。 |
| 京ICP备15043282号-1 | 中关村产融合作服务平台 中关村产融合作与转型促进会 | 地址: 北京市安翔北里11号中关村科技园北京创业大厦C座 | 电话:010-57280313 |
Copyright © 2025 中关村产融合作与转型促进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