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正式对外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以下简称“一带一路”)。“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和“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和国际组织的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是个跨国的系统工程,涉及跨国基础设施建设、跨国制造、跨国贸易等,投资和金融需求巨大,仅靠传统的金融服务模式难以实现系统工程目标的实现。创新与应用金融服务模式,走产融结合之路是值得探索的路径,这种融合有利于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协同,提高资本配置效率。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强调指出,要积极稳妥发展供应链金融,推动供应链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并有效防范供应链金融风险。供应链金融实现了供应链发展中资产端和资金端的协同,并解决了金融和产业发展信息不对称问题,打通了产业链和金融链。供应链金融模式下的产融结合对于建设“一带一路”新生态具有重要意义。 “一带一路”倡议推进需要产融结合 (一)“一带一路”要实现设施联通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基础和优先合作领域,是实现务实合作、互利共赢的依托。“一带一路”建设以来,沿线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成绩突出。通过与沿线国家合作、推进通关便利化,开行了横跨亚欧大陆、超过1万公里的中欧班列,形成了连接亚欧大陆区域的陆路运输大通道。截至2017年11月,国内开行班列的城市35个,共开行57条运行线路,连接欧洲国家12个、城市34个。2011年以来,中欧班列开行数量超过6000列。2017年中欧班列开行3600列。港口与航运服务深度拓展。截至2017年11月,东北亚物流信息服务网络实现了宁波舟山港、东京-横滨港、釜山港等26个港口的集装箱船舶状态信息共享;16个港口的集装箱状态信息共享,同时实现与西班牙巴塞罗纳港、葡萄牙锡尼什港2个欧盟区域港口的互联共享。 (二)“一带一路”要实现贸易畅通 “一带一路”要实现沿线国家的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贸易畅通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内容。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我国与沿线国家的贸易环境不断优化,贸易额度不断提高。截至2018年1月11日,我国已与24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16个自贸协定,覆盖亚洲、美洲、欧洲、大洋洲,其中已经生效的自贸协定15个,覆盖23个国家和地区,涉及8000余种零关税的进口产品。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总额达9955亿美元;2016年,我国与沿线国家贸易总额为9536亿美元;2017年前11个月,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总额达9830亿美元。 (三)“一带一路”要实现资金融通 建立高效的资金融通网络“一带一路”产业繁荣的纽带。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世界各国金融机构服务于沿线国家产业发展的成绩突出。截至2017年11月,中国银行服务“一带一路”重大项目约520个;2015年至2017年11月,完成对沿线国家各类授信约980亿美元。2017年,渣打银行参与了超过50个相关交易,交易价值额超过100亿美元,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包括贷款、金融市场、交易银行、资本市场和项目融资等。 (四)“三通”目标的实现需要产融结合 在 “一带一路”的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建设中,需要产融结合为产业的发展保驾护航。实践证明,实体经济是支持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然而实体经济发展中的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较普遍存在。金融作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具有优化产业发展资源配置和布局,融通和带动制造业、商贸业供应链协同的重要价值。振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体经济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走产融结合的路子。 供应链金融是产融结合的生态系统 (一)供应链金融生态化发展 供应链金融的本源是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发展,实体经济的发展事关“一带一路”经济合作的核心优势建设。供应链金融发展的受益主体主要是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通过融入到供应链的产、供、销各个环节,借助核心企业的信用增级提升供应链上中小企业的信用,拓展融资渠道,缓解融资难问题。随着中小企业征信体系的建设,大数据、区块链等互联网技术的运用和成熟,供应链金融生态化发展趋势逐步形成。 供应链金融生态是在推行供应链金融活动过程中,各供应链金融利益相关方的角色和结构关系,以及它们与制度和技术环境的关系。供应链金融生态包含四层架构:供应链金融需求源: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供应链金融服务组织方,包括商业银行、平台企业和供应链管理公司等;供应链金融资金提供方,包括商业银行、基金公司、保险公司、保理公司等;供应链金融基础服务提供方,包括金融基础服务提供方、行业协会以及政府监管部门等。 (二)供应链金融促进产融结合 为推进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我国传统产业迫切需要专业的金融机构利用金融工具,依托对行业和产业供应链的理解和发展趋势判断,推动产业与金融的良性融合发展。作为服务实体经济的有效工具,供应链金融具有促进产融结合的特点,是产融结合的生态系统。供应链金融能有效实现资本“脱实向虚”,防控金融风险,促进实体经济升级。基于互联网环境下的供应链创新与应用,将加速产业融合,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产业积极参与全球分工合作,为服务“一带一路”贸易畅通、设施联通、资金融通创造条件。 “一带一路”产融结合新生态的实现 (一)供应链金融产融结合的 实现模式 1、产业资本在金融领域布局 大型的产业集团布局金融业务的益处明显,不仅能给企业增加稳定的金融资源来源,而且能为供应链上下游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拥有完整供应链资源的公司自建供应链金融平台,依托线上平台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通过综合运用各种金融工具,满足客户的差异化金融需求。海尔集团的海融易互联网平台,通过为上下游中小企业提供信用担保,获得优质安全的资产。海尔将自身的信用融入到整个产业链条,形成对资金流、信息流、物流、商流的有效控制。 2、金融资本在产业领域布局 金融资本布局产业领域可以对冲金融行业自身的风险,提高金融对产业的渗透力,将金融业务组合应用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中,一方面保障业务稳定性,另一方面提高客户的粘性。平安银行在“金融回归本原、扶持实体经济发展”层面上,一直非常强调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围绕实体经济领域的客户需求进行金融创新,推出橙e网、保理云、跨境E等供应链金融服务,帮助各产业供应链上中小企业解决融资、支付、结算等金融需求。 3、供应链金融服务企业服务产业与金融领域 在产融结合发展的过程中,部分供应链金融服务企业应运而生。一方面链接供应链资产端,另一方面服务于资金端。通过对资产端供应链业务的梳理,利用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手段进行数据获取,风险控制,为资金端提供授信支持服务,解决供应链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随着世界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各类信息技术在产业领域的创新与应用,供应链金融成为产融结合的新模式。 (二)供应链金融产融结合的技术手段 1、大数据技术 “一带一路”建设,横跨亚非欧大陆60多个沿线国家,总体经济发展潜力巨大,但巨大发展潜力意味着供应链金融业务对象的大规模化、业务范围的广泛性、数据的多样性、风险控制的复杂性。在此背景下,我们需要利用大数据这一新型战略资源,收集政府部门的监管数据、产业的经营数据、互联网平台的开源数据,深化关联分析、综合利用。制定“一带一路”国家数据标准体系,研究和开发大数据在个人和产业领域的征信模型,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产融结合项目建立各层次风险评估模型,为供应链金融中利益相关方的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2、物联网技术 物联网技术通过射频识别系统、红外感应系统、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仪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形成一个物品与物品相互连接的分布式网络,从而实现智能化物品识别、物品定位、物品跟踪、物品监控和管理。在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过程中,通过物联网传感技术,金融机构可以精准掌握货物的性质、状态、编号代码等信息,将这些信息与记录商品交易情况的数据库连接起来,实现对质押货物市场价格、供求关系等的智能监控,并向信贷平台动态反馈,为“一带一路”实现互联互通提供坚实基础。 3、区块链技术 区块链是分布式数据存储、点对点传输、共识机制、加密算法等计算机技术的创新应用模式。供应链金融链条上多主体复杂结构场景适合区块链的应用。运用区块链技术,可以为应收账款融资、存货质押融资、票据融资等资产确权,从而进行保理、贴现、质押等资产交易,并且留下数据存证,防止票据作假、重复质押等风险发生。区块链技术应用于供应链金融业务可以实现有效的风险控制,降低供应链融资成本,互联网背景下的大数据监管等。 “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既是国际制造业的合作与发展,也是国际贸易的合作与发展,更是金融的合作与发展,这一复合生态的形成离不开产融结合。供应链金融是产融结合的生态系统,是区域经济发展中产业创新与金融创新有机融合的载体。供应链金融的规范发展,有利于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确保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发展。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纵深发展,迫切需要综合利用大数据、物联网和大数据建设供应链金融服务网络,打造产融结合新生态。
|
上一篇:林毅夫:2050年中国民企世界500强数量有望与国企持平
| 京ICP备15043282号-1 | 中关村产融合作服务平台 中关村产融合作与转型促进会 | 地址: 北京市安翔北里11号中关村科技园北京创业大厦C座 | 电话:010-57280313 |
Copyright © 2025 中关村产融合作与转型促进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