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毅投资全球年会上,金融界、产业界共话机遇与挑战/大公报记者毛丽娟摄 11月14日讯(记者毛丽娟)港交所(00388.HK)首席中国经济学家巴曙松14日在深圳一论坛上表示,深港通的即将启动,开启的是一个新的时代——共同市场时代,新的突破,在于取消了总限额,打消了中长线资金的疑虑;深港通启动后,覆盖不同行业的上市公司,整个市场的覆盖范围在增大,如果只有沪港通,市值覆盖57%,加入深港通之后增长为81%,如果按成交量来算,沪港通时只占29%,加入深港通后占69%,所以深港通将大幅提升投资者投资中国及香港上市公司的比例。 深港通带动沪、深、港迈入共同市场 巴曙松认为,以深港通为标志,上海、深圳和香港的三个交易所连接而形成的互联互通平台会成为一个新的事实上的共同市场。 此前,因为沪港通项下的额度限制使得海外资金进入上海市场和国内上海资金进入香港市场占的交易比例非常小,远远不能达到改变当地交易习惯、估值水平和估值习惯的程度。所以估值的差异在连通之后反而扩大,显示出实际上联通的两个市场的市场估值的波动周期是决定各自估值水平的关键因素。巴曙松推测,如果前述推理成立的话,现在互联互通延伸到深圳,三个交易所的连通即将进入一个共同市场时代,总的交易限额取消了,主流的看法倾向于认为估值差异缩小的可能性比较大,一是因为相互在对方市场的交易占比将上升,二是因为限额的取消以及机构投资者的入场,如保险资金可以进入深港通市场。 对于这个共同市场的需求动力来自于哪儿?巴曙松分析,第一,中国的金融结构调整。经过30年改革开放积累的财富,中国居民持有形式最多的资产类别是房地产,市值大概是270万亿,上海、深圳和香港的股票市场的市值也分别就是三十万亿、四十万亿。内地的投资者一旦启动资产结构转换,只要把房地产财富的10%拿来投资香港市场,就会深刻影响香港股市。此外,居民财富储存得比较多的第二个形式是在银行体系,这些资产结构怎么转换成其他的金融产品,怎样进行适当的跨境配置就是整个金融市场很重要的一个实际需求。而金融市场风险的存在也要求进行多货币、多市场的组合投资,来平衡各种风险,需要包括沪港通、深港通这样的进行国际配置的平台。 巴曙松表示,沪港通、深港通的启动,对于内资以较低的成本进行国际配置、外资能够顺畅的进出中国市场提供了一个不错的通道,也有助于推动中国加入到国际范围内有标志意义的金融市场指数,进而吸引新的国际资本流入。 有助香港市场培育“主场资金” 深港通开启了一个互联互通的共同市场时代,未来两地具有很多可拓展的空间。与纽约和伦敦相比,香港资本市场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是波动比较大,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把香港当作主场进行中长期配置的资金规模不够,也就是缺少充足的“主场资金”。目前,全球资产管理市场的份额和格局,还是欧美主导,根据2015年底的数据,北美的金融机构管理全球52%的资产,欧洲管理全球28%的资产。未来国内中长期的机构投资者,例如保险公司,利用互联互通进行国际配置,不仅解决了国内资金进行中长期国际配置的问题,也为香港市场培育了主场资金,有利于资本市场的相对稳定。 从投资者群体角度来对比,香港市场是典型的机构投资者占主导,特别是国际投资者占主导,而国内的投资者群体实际上还是散户占主导。从上市市场的选择来看,境内外上市的相对市场环境的对比,上市过程的对比,以及上市以后再融资和市场影响的对比,一家企业打算如何上市,到底在哪上市好?巴曙松以为,应当主要考虑两大因素,上市地和企业本身的行业特点、发展阶段。 互联互通机制增进流动性增进全球化 巴曙松分析,从上市公司角度来看,互联互通机制有以下的积极影响,第一可以扩大投资者的基础。覆盖在互联互通的沪港通深港通项下的上市公司,会发现它的投资者以后会来自全球,既有国际也有香港,还有内地。同时交易的总限额取消了,不少的投资者预期两地的估值可能会逐步趋于接近,虽然也有不少人认为这种估值的差异因为交易制度以及投资者群体的差异还会长期存在。第三,提高股份的流动性,第四,提高市场的影响力。 巴曙松解释,假设你是一个手机生产商,消费者花了钱购买手机,但是买手机创造的利润,消费者不能分享,而是被另外一个市场的投资者分享,如果通过互联互通,把消费者和投资者尽可能地匹配,有助于增强投资者和消费者对上市公司的认知。香港的融资和再融资市场非常活跃,广泛的融资渠道和较高的市场地位可以促进公司的进一步的发展。公司可以通过多种渠道筹资,不仅仅是发行股票,还可以增发可转债、普通债券、认股权证、银行的借贷,同时它也有可以拥有比较高的市场地位和知名度。 |
下一篇:刘世锦:未来一两年经济触底是大概率事件 L型增长才是经济新常态
| 京ICP备15043282号-1 | 中关村产融合作服务平台 中关村产融合作与转型促进会 | 地址: 北京市安翔北里11号中关村科技园北京创业大厦C座 | 电话:010-57280313 |
Copyright © 2025 中关村产融合作与转型促进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