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厉以宁:中国经济走势是 L 型,明年不会有大起色

日期:11-15 作者:佚名- 小 + 大

 厉以宁教授认为,最近一些小煤窑又恢复生产,钢铁销路变好,但经济拐点还远远未到,未来中国经济更多还是L型。

  他建议对古典经济学提出改进,并提出一系列新观点,例如:仅靠合并生产要素不会有创新,创意、创新、创业必须联系在一起;未来不需要企业家,而需要创新者和领跑人;失败不是成功之母,成功才是成功之母;相比起经济人假设,社会人假设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网络时代创新创业对资本的要求有所降低等等。

  不要轻易谈拐点,L型更符合当前现实

  ?第一个问题是当前经济形势。

  根据国家统计局最近公布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的经济增长的确是保持在6.7%的水平,但绝不能认为我们的经济到了拐点。什么叫“拐点”?就是从现在的经济下行步入一个长期、平稳的发展阶段。经过调查我们发现,最近煤的价格上涨,很多小煤矿又恢复生产了。钢铁价格上升,销路也比较好。

  之所以会发生这些情况,主要是因为目前企业的确需要去库存,为了保证自己的生产持续进行,必须要增加生产资料的储备料。生产资料的储备本来是在减少,但物价只要一开始上涨,储备就会跟上,因为再过一段时间这些生产资料就更贵了。所以就导致了煤炭、钢材价格的上涨。

  这是正常现象,但并不意味着经济下行压力已经减轻要知道经济转型绝不是短期内能完成的,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所以说我们不要轻易谈“拐点”。明年仍然是在一个“稳中求进”的阶段,经济不会有大的起色。U型、V型都不是今后会出现的情况,很可能仍然是一个L型,这是符合当前现实的。

  生产要素的组合不足以创新,需要信息的组合

  ?第二个问题是创新。

  二十世纪流行的经济学术语中,最广为流传并广泛使用的就是“创新”二字,从熊彼特提出“创新”的概念到现在已经整整一百年,他的思路是正确的,但是熊彼特提出这个观点的时候,工业化刚开始不久,如今很多情况都已改变,所以需要改进。

  举几个例子,第一个,熊彼特说“创新就是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这在当时是对的,因为工业化时期,制造业起着重要的作用。但他没有预料到信息时代的来临,信息时代是后工业必然要经历的阶段,目前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并非就是创新,信息量的组合、信息的组合才是创新。不掌握和分析最新的信息,光是靠生产要素的重组,不可能有真正的突破。这一点已经被信息化时代所鉴证。两个企业一合并就能够创新吗?那就要看信息量掌握到什么程度,有没有真正新的因素在里面。

  企业家不是创新主体,创意更多来自年轻人

  再举一个例子,熊彼特认为“企业家是创新者,主要是因为他们能够把发明家的成果用到经济中去,这就成为了创新”。这个观点在当时是对的,但是在当今信息化时代,这个观念是落后的。现在我们说要把“创意、创新、创业”三个连在一起,要想经济能够创新,必须先有创意,先有创意的人并不是企业家,而是无数正在投入市场的年轻人。别小看那些创业咖啡馆和俱乐部,经常有人在那里讨论他的创意,一旦有了创意了,企业家就能够发现投资的机会。每一个大企业都能够创新吗?有些企业保守地维护既得利益,他们能否创出新可不一定。

  第三个例子,熊彼特的观点是:“你要创新创业必须要有资本,先筹资、融资,然后组成一个计划,再把发明家的发明应用到新的领域来。”这个观点不完全错,但是不够全面,因为他不了解网络时代给人们带来的影响。互联网使整个经济运转的速度加快了,一旦你有新的创意,得到这个消息的人会主动向你投资,而不用你去求别人投资,信息化时代跟过去是不一样的。

  失败不一定是成功之母,需要改变思路

  再举一个例子,古语有云“失败乃成功之母”,这个观念对吗?其实越来越不灵验。假如思路不改你要失败永远失败,要成功必须转变思路,成功才是成功之母。创新的过程中会出现无数的新的投资人和组织者。一旦成功了就会迎来下一个成功,一直到其他新的创意出来。

  要知道今天跟一百年前熊彼特所处的时代大不相同,那时候大量的年轻人都是体力劳动者,他们的受教育程度较低,今天大量涌入创新市场、创意俱乐部、咖啡馆的年轻人,都是有知识的人,他们会发现许多新的问题,其中也会出现失败者,但涌现出的成功者更多。

  今天,整个经济运转的速度比过去不知道快了多少倍,我们正处在一个加速变革的时期,人的观念也要改变。我们曾这样想,你能够知道五十年以后中国的经济是什么样子吗?总的方向可以讲,但具体的问题不能解决,因为时代变化太快了。五十年以后的消费是现在的消费模式吗?五十年以后的投资是现在的投资模式吗?五十年以后的就业是现在这种就业形式吗?那个时候就业者可能就在家里跟企业签订合同,他自己有计算机,能够跟你联网就够了,你要什么软件他就在家里就给你研发出来。到那个时候,人们还会像现在一样身上都带着现金吗?人们出行还一定要自己购买汽车吗?随着时代的剧变,失败者和成功者同样在涌现,这个过程中,我们一定要转换思维。

  未来也许不存在企业家,需要领跑人

  可以这么说,未来时代“企业家”这个名词可能都不存在了,未来不需要企业家了,需要的是领头者,领跑人。一旦有新的发现,就会出现新的领跑者、新的带头人。所以创新是中国的大势、创业是中国的大势,我们的观念需要改变,因为我们所处的世界和一百年前熊彼特所面对的世界完全不同。

  未来不止是理性人心理,更多是社会人心理

  ?第三个问题是社会人和经济人。

  古典经济学重视经济人,经济人是完全从自己的经济利益出发来做决策。生产者希望成本最低,收益最大,消费者希望最低的价格能够买到最大的满足,这就是经济人的观念,所以经济人又被称为理性人,被奉为古典经济学的一个惯例。

  现在来这个观点依然适用,只是范围变窄了,不断地有经济学家对经济人观点提出挑战。凯恩斯就是其中一个,他认为在投资方面人们往往体现动物的本能,会做出冲动性的投资。所以凯恩斯认为经济人的假设是不全面的。

  凡勃伦的观点是,人们的消费不完全是为了物质上的满足,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为了满足自己精神上的需求,而精神上的满足催生了炫耀性的消费。比如一个人明明没那么多财力,却一定要坐最好的马车,使别人觉得“这是一个有钱人”,他就感到满足,这种满足是消费能带来一种愉快的感知。常言道“吃是百分之百为自己,穿是百分之八十为别人”,这种心理是为了让别人以为你快乐并进而羡慕你。

  西蒙认为最优的选择是达不到的,因为变量太多,目标又不单一,你怎么能同时做到多个目标最优化呢?所以人们只能做次优选择。比如一位女士买了一件披肩或者一件外衣,别人问她怎么样?她说“凑合”,她不会特别满意,因为她没有时间走那么多家商店,她不确定还有没有衣服比她买的还好。再比如,你买一根缝衣针,到百货公司卖针的柜台,想挑一个最尖的针,没有哪个傻瓜会自己带着放大镜,在这么多针当中逐一比较挑一个最尖的。看到第一根针不太尖,换第二根针有点弯,第三根针“行了,不看了”,做出次优选择。消费者做出次优选择,还算什么理性人呢?所以他提出了“优先理性”,这个观点现在越来越被广泛接受了。

  在经济学里除了有经济人以外,还有社会人,社会人考虑的是社会问题。比如说有两个地方可以投资,A、B。A成本低效益高,B成本高效益低。一般按经济人的假设会在A投资,因为成本低。为什么偏偏有些人愿意到B投资?这就要分析了,我之所以到B投资,可能因为那是我的故乡,我对故乡有感情,所以我有钱的时候回到故乡去建一个医院、建一个学校、办一个工厂,增加当地的GDP。

  还有第二种考虑,我之所以在B投资,因为我从小在那里学习、生活过,当时人们瞧不起我,认为这家伙没出息。今天我发达了,我就在那里投一个工厂,投一个图书馆给你们看看。这也是一种社会人心理。

  第三种情况,我之所以要到那里去投资,因为我在那里曾经做过一些不光彩的事情,比如当初我离开的时候欠了很多人的债没有还,我欺骗过一些人,找人家借钱没还就走了。心存内疚,今天我回来想起过去的亏欠,于是就在那里投资来弥补我过去的错误,这也是社会人心理。

  现在我们经常讲一个企业之所以能够发展,一定是企业文化搞得好,企业文化中最核心的问题是培育职工的认同感。“同甘”和“共苦”是两个概念。“同甘”是企业走上坡路、形势好、红利多,怎么样分配这些红利必须有制度,如果制度不合理,修改制度以后企业仍然可以依靠制度做到“同甘”。“共苦”则必须有一种精神在支持着,靠制度是不管用的。工厂老亏损,工资两、三个月都没发出来,这种情况下职工走了,怎么样跟他谈制度都不管用,但是如果企业文化做得好,整个企业有一种“共苦”的精神,大家抱团取暖就能共度难关。所以“同甘”是“同甘”,“共苦”是“共苦”,这就更加证明了发展社会认同感和责任感的重要性。今后社会不仅仅要在经济上发展,经济人假设在某些层面上仍然有用,但是社会人假设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如果大家都有一种社会公益感、社会责任感,我们的经济必定能够走向新的阶段。

上一篇:林毅夫|产业政策与国家发展:新结构经济学的视角

下一篇:吴敬琏:“有保有控”的产业政策是无效甚至有害的

| 京ICP备15043282号-1  |   中关村产融合作服务平台 中关村产融合作与转型促进会  |  地址: 北京市安翔北里11号中关村科技园北京创业大厦C座  |  电话:010-57280313  |  

Copyright © 2025 中关村产融合作与转型促进会 版权所有


首页
分享
留言 搜索 我的